吴江的三条古纤道 吴江自古是个水乡泽国,陆上仅有阡陌小道,直至唐宋时期修了塘堤道路,交通状况才逐步改观。 唐代以后,吴江陆续修建三条古纤道。 第一条从平望至南浔,长五十华里,为唐德宗贞元年间(785—804年)苏州刺史于 治河所筑,扩大疏浚了河道,挖出的泥土堆在北岸,这样一举两得,既利于防洪排涝,利于舟辑,又使塘岸变成通衢大道便于陆上交通,人们为了纪念他,就把这条塘称为“ 塘”。后经历代多次维修,塘岸变成苏州—平望—湖州、嘉兴—平望—湖州的驿递道路了。上世纪修公路后,它又成为平望—湖州公路的一段路基了。而疏浚的河道“ 塘”现在成为长兴—湖州—上海(长湖申)的内河航线的一段,每天大量的黄砂、石子、水泥、毛竹和木材等建筑材料供上海的城市建设所用。 第二条自县西南大湖之滨练聚桥至湖州,八十余里,称湖塘。北宋仁宗庆历年间(1041—1048年)沿太湖开航道,壅土为塘路。元末张士诚又加以修筑,纤道高于地面,士兵可作为防线,防守太湖沿岸,东西绵延百里,像一座土城,所以又叫湖城,但在明弘治年间(1488—1505年)废,不复为官路,现尚有沿湖运河遗址数处。 第三条就是沿古运河修筑的纤道,从苏州至嘉兴,经唐、五代、宋历代修筑共百余里,分别由古塘、北塘、石塘、官塘、土塘各段组成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10年苏州刺史王仲舒始筑的“松江堤”。王仲舒为于****的继任者,即将自己的宝带捐出修建宝带桥的人。他在唐宪宗元和元年(806年)始,至元和四年(809年)大桥建成,运河漕运和纤夫及两岸人民受益非浅,他就又将工程从吴县向吴江延伸。松江堤始为土堤,五代时部分路段驳砌护坡,“以除水患。”这样,驿递畅通,纤夫称善,漕运便利,公私称便。 参考《江苏交通史话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