伍子胥与胥溪 春秋战国时期,吴国日益强盛,当时楚国是吴国的一个主要敌国,两国常有战事。但吴国水师赴前线路途遥远,而且要绕道,劳师远征,将疲兵乏。为了减少军力消耗,发挥吴国水军优势,出奇制胜,于是吴王阖闾在周敬王十四年(公元前506年)初,命伍子胥督役开凿胥溪。胥溪起自胥门,入太湖(即我们称的胥江),经宜兴、溧阳、高淳,在安徽南部的芜湖注入长江,全长约225公里。通航后,吴国六万水军在阖闾亲自指挥下,悄悄西进,十一天行军350公里,突然出现在楚军面前,五战五捷,楚都郢被攻破,楚昭王外逃,伍子胥则对楚平王掘墓鞭尸,以报满门抄斩之恨。但胥溪开通之后,带来了一个问题,即每到汛期,宁镇山地和皖南山区的洪水直泻太湖,泛滥成灾,唐宋以来屡有兴废,而利害终不能统一。新中国成立后,对胥溪全线整治,使之成为沟通皖南、浙北、苏南及上海的“芜申运河”,成为苏浙皖沪的繁忙的水上运输线,古老的胥溪又焕发了青春。 参考《江苏交通史话》 |